Search

【腦中小劇場 《探入心深處》EP8 - 一念無明 正式上線】
  
很多人都誤解...

  • Share this:

【腦中小劇場 《探入心深處》EP8 - 一念無明 正式上線】
  
很多人都誤解躁鬱症了。
  
容易生氣,躁鬱症。路邊揮拳,躁鬱症。破口大罵,躁鬱症。
  
誤解之所以產生,是因為我們把「躁」(maniac)跟「暴躁」這種情緒聯想在一塊,但事實上,我會更傾向用「能量」的起伏來解釋整個病程。
  
躁鬱症,又稱雙極症(Bipolar disorder),意指情緒的兩端。一旦患病,就會像坐上鞦韆一樣,順著擺盪的弧線,期待著從低處拔升的刺激,再承受由高處掉回原處的失落。一次又一次,感受著起降兩端之間的衝擊,那是一種不斷經歷「獲得」與「沒收」速度的過程。
  
只不過,對躁鬱症患者而言,不斷獲得而又被沒收的,是一個人的能量。
  
躁症,不單指脾氣暴躁,而是體內的「能量」正在翻湧。一旦能量湧現,它會讓一個的人自信心迅速膨脹,大腦轉速倍增,想法一個一個冒出來。這些想法來得極快,快到嘴巴跟不上它冒出來的速度,於是患者口沫橫飛,聽者一頭霧水。但他不在意,由於精力充沛,他會去嘗試一些平常不敢實踐的行動,提出天馬行空的計劃,因為他深信那時的自己,就是自己的神。
  
可惜,躁鬱症最大的破綻,就是讓人高估自己的能量,誤判了自己的能耐。
  
由於沒有適當的睡眠,他的體能會逐步流失,精神日漸恍惚,判斷失去準繩。於是他開始做出一些不合常理的舉動,說出不合時宜的語言,但他不一定會傷人,這是一般人對躁鬱症的刻板印象。事實上,他們更容易在無意間傷害自己的身體。
  
沒多久,他會發現自己根本沒做好任何一件事,因為沒辦法好好運用這股能量,他接連搞砸了一堆事,整個世界都在害怕他的失控。因此他又從高處慢慢盪回低點,那股能量似乎再度被沒收,這個世界又變得不太歡迎他了。
  
從「躁狂」掉進憂鬱,「憂鬱」回復平靜,「平靜」後又攀向躁狂,三種狀態,幾個月循環一次,規律得像流水線的作業。然而每一次循環,都只是在重新設定自己的能量,重建破裂的人際關係,什麼也改變不了,這就是躁鬱症患者的日常。
  
《探入心深處》第八站,我們將陪伴大家一起走進人生的下半場,面對疾病、老化,以及臨終三大議題。在這一集,我們先引領大家認識最常聽見,但也最常被誤解的疾病,躁鬱症。
    
《一念無明》是我推薦了很多次的電影,畢竟要能找到一部把躁鬱症拍好的片子並不簡單。而它最細膩的的部分,正是將躁鬱患者的循環與困境,呈現得絲絲入扣。絲絲入扣是很常見的形容詞,但在這篇文章裡,這四個字代表了編劇做了極為札實的田調,將合理的衝突事件編進情節,讓整部片成為戲劇,而非衛教宣傳。
  
更難得的是,導演將家屬的困境也如實呈現。身為患者家屬,他們最苦惱的一點,是患者本身極度缺乏病識感(insight)。由於躁狂發作時,患者感受到的是充能的愉悅感,在這種情況下,就醫絕對不在他的選項裡,因此無能為力的家屬只能放棄周旋,跟在背後收拾殘局。
    
在本片中,由曾志偉飾演的父親,在年輕時拋妻棄子,直到年邁才肩負起照顧兒子的責任。跟其它家屬一樣,當什麼方式都用盡,孩子的病況卻毫無進展時,他只能求助家屬團體。跟影片結尾之前,他說了這一段話:
  
「其實,我這個月已經很努力了,我會看書,看些小冊子,請教康復護士或醫生,該做的都做了,但全都沒有用,我應該會送他回精神病院,那裡對他比較好。
  
「我知道,我兒子一定很恨我。其實當個渾蛋很簡單的,只要撒手不管,眼不見為淨,然後給自己幾十個藉口,說沒辦法,我盡力了,我沒有錯啊。但這是我的兒子,我逃避了大半輩子,再這樣下去,我會恨自己一輩子。
  
「因為,不是什麼事都可以外包的。」
  
透過這部電影,我們除了重新認識躁鬱症,也來談談這些家屬真實的臨床照護經驗,疾病很難纏,因此更需要被理解。
  
鏡好聽《探入心深處》第八集,本周一已正式上線,線上見囉。
  
(若欲收聽,請點擊第一則留言之連結,或直接上網搜尋「鏡好聽 探入心深處」)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劉仲彬臨床心理師,高雄醫大心理研究所臨床組畢,執業年資逾十年,著有《人生障礙俱樂部》一書,喜歡說書勝於說教,現獨立接案。諮商服務/課程講座/撰文合作,歡迎私訊或來信詢問
View all posts